河北省趙縣城南洨河之上有一座由隋朝匠師李春設(shè)計建造的石拱橋,后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因趙縣古稱趙州,又得“趙州橋”之名。李仁奇 攝
李春像 李仁奇 攝
趙州橋千年不墜,原因有三:一、趙州橋橫跨于洨河之上,橋下河床均為可塑性強的黏土,河床變化很小。李仁奇 攝
二、趙州橋的橋臺為低拱腳、淺基礎(chǔ)、短橋臺,這些都增強了橋臺的抗傾覆能力。李仁奇 攝
三、設(shè)計建造者巧妙地利用了洨河S形的轉(zhuǎn)彎,將趙州橋放在了河水流速平緩,沖擊力較小的位置。李仁奇 攝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李仁奇 攝
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chuàng)“敞肩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稱為“雙曲拱)結(jié)構(gòu)形式,以將橋梁自重降到最低,避免沉降。李仁奇 攝
建造年代的久遠和獨特的結(jié)構(gòu)使之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橋體的飾紋雕刻同時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李仁奇 攝
橋面兩側(cè)有42塊欄板和望柱,雕刻精美,欄板上雕的“斗子卷葉”和“行龍”,半圓雕刻,比例適度,線條流暢。李仁奇 攝
橋臺為低拱腳、淺基礎(chǔ)、短橋臺。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并在此基礎(chǔ)上用5層石條砌成橋臺,每層較上一層都稍出臺。李仁奇 攝
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李仁奇 攝
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列為“世界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李仁奇 攝
趙州橋曾歷經(jīng)唐宋明清的7次修繕。1955年,趙州橋最大的第8次修繕工程開工,至1958年竣工。李仁奇 攝
此次修繕在全面測量的基礎(chǔ)上采用原來的護拱石、鉤石、腰鐵、鐵拉桿和收分五種做法,還在橋面上下加設(shè)了二粘三油防水層(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防止漏水腐蝕現(xiàn)象發(fā)生。橋面的所有欄板、望術(shù)按早期式樣新制。李仁奇 攝
對這次修繕,民間和學界一直存有爭議,最極端的意見認為這已是一座新建的橋梁。李仁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