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郭珍瑩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cè)耳聽……”致敬抗美援朝英雄的旋律再次唱響,近期觀看了抗美援朝電影《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心中感慨萬千,遙想那1950年的深秋,一群年輕的戰(zhàn)士,背上行囊、告別至親,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頭也不回地奔赴烈火彌漫、硝煙四起的戰(zhàn)場。
抗美援朝是一場用英雄氣概打贏的偉大戰(zhàn)爭,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廣大黨員干部要從中讀懂為黨為國為民而戰(zhàn)的志愿軍家國情,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與弘揚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緊密結(jié)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做為黨為國為民而戰(zhàn)的“志愿軍”。
《志愿軍:存亡之戰(zhàn)》電影以鐵原阻擊戰(zhàn)為背景,真實再現(xiàn)了2.5萬志愿軍以血肉之軀,拼死抵抗5萬聯(lián)合國軍戰(zhàn)爭的激烈與殘酷。雖然敵我力量懸殊,但革命先輩們英勇無畏、前赴后繼,用血肉之軀鑄就了鋼鐵長城,充分表現(xiàn)出了革命先輩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電影描繪了恢宏慘烈的戰(zhàn)爭場景的同時,也刻畫了先輩們英勇無畏的高光時刻,我看到了營教員李想面對重重困難,始終堅定“前進”;看到了李默尹毅然離開家上前線,又親自目送兒子女兒上戰(zhàn)場;看到了李曉從一個小姑娘,后來追隨家人的步伐,逐步成長為一名戰(zhàn)士;看到了松骨峰戰(zhàn)役幸存者孫醒雖然負傷失憶,但槍聲一響還是第一時間沖上戰(zhàn)場;看到了戰(zhàn)損記錄員楊三弟盡力記下每一位戰(zhàn)士名字;看到了楊傳玉用身體為戰(zhàn)友擋子彈,努力完成任務;看到了張孝恒拼命保護武器專家,最終再也沒機會見到弟弟;看到了無名小戰(zhàn)士,向班長學習抵近投擲手雷,最終與班長一樣犧牲……我看到了千千萬萬個影片里提過名字和沒提過名字的英雄,他們就像一顆顆“星火”,真正做到了“燎原”。影片的最后聽到李想說:“我們回不來了,你們繼續(xù)前進”時,那一刻我想所有觀影者都有著同樣難過的心情。因為李想曾經(jīng)說過:“等到打勝仗回國,我們一家三口,好好在一起。”這個在現(xiàn)在看來很簡單的心愿,最終還是不能完成了。
從影片中,廣大黨員干部應讀懂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拼出“保家衛(wèi)國”之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青山處處埋忠骨,從宏大敘事到個人視角,從“英雄無畏”到“男兒有淚”,對戰(zhàn)爭的理解越深刻、對人性的挖掘越深入,也就越能讀懂先烈,為的就是不忘歷史苦難和屈辱,從先烈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排除萬難,以實干報國,也當如新時代青年戰(zhàn)士陳祥榕用生命奏響“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時代強音。在歷史的坐標上,今天的青年對自己的青春價值生成了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山河無恙、煙火尋常。
戰(zhàn)爭是殘酷的,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火銘刻一個民族的覺醒與奮起,在大銀幕的槍林彈雨中,觀眾看到一個民族何以挺直脊梁。硝煙里的人,有著鮮紅色的魂,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先烈的故事里,完成一場穿越時空的致敬。家國情懷是幾代人的“最大公約數(shù)”,一代又一代人是如何翻越上甘嶺,走過長津湖,駐足鐵原城,眺望金剛川,以小米加步槍的孤勇,扛過了飛機加坦克的暴烈,再把一腔熱血澆筑成新的長城。
生機勃勃的年代里,每個人都在奮力奔跑。銘記,是最好的致敬。歷史需要書寫,英雄需要銘記,精神需要傳承?;赝h去的“硝煙”,是警醒下一代人“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與不甘;致敬“最可愛的人”,是確認一個偉大的民族何以在狂風驟雨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