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冰紛播|你家的年味兒藏在哪兒?網(wǎng)友:爸媽寄來的年貨里
2021-02-10 17:35
來源: 深圳新聞網(wǎng)
人工智能朗讀:

一周冰紛播|你家的年味兒藏在哪兒?網(wǎng)友:爸媽寄來的年貨里

總第128期 戳【專題】查看更多內(nèi)容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

我們唱歌,我們跳舞,我們一起來寫對聯(lián)。

(via人類行為圖鑒)

這年頭,春聯(lián)也要與時俱進。

至于留深過年的儀式感,網(wǎng)友們都想好了……

比如放半個月電子鞭炮

emmm……建議不要。

畢竟,你還得在小區(qū)里混。

像在家做飯這種,就可以推薦一下。

只要不燒廚房,就算長進了。

可萬家燈火,闔家團圓時,想念家鄉(xiāng)味道了咋整?

沒有一道美食逃得過外賣小哥的坐騎。

據(jù)說當專家建議就地過年時,年輕人如釋重負?

但,網(wǎng)絡(luò)時代,不見面也能催婚。

話雖如此,還是懷念那股家鄉(xiāng)的年味兒。

我時常在想,啥是年味兒?

大概就是大家一起做同一件喜慶的事兒吧。

年味兒又藏在哪兒?

應(yīng)該是藏在家里長輩動手做的食物里。

比如小編家,作為典型的潮汕家庭,各種粿是一定要做的。

首先是甜粿(年糕)。

質(zhì)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可口,是潮汕人過年時必吃的食物。

舊時,潮汕人出海會用甜粿充饑;如今,甜粿是象征生活甜蜜、用來表示祝福與慰問的佳品。

(本小編攝too)

當然,有的地方也叫年糕↑↑↑

然后是“發(fā)粿”

發(fā)粿跟饅頭做法一樣,只不過就是要“開成花”,寓意開花結(jié)果,富貴年年。

看這炸的,不發(fā)不行啊。

第三位是“菜頭粿”,制作非常簡單,白蘿卜切絲,薯粉,花生,調(diào)味料和成,然后再捏成一個個圓形狀,放鍋里蒸熟即可食。

第四位“大發(fā)粿”,寓意“發(fā)財粿”,形狀呈圓。

跟發(fā)粿一樣做法,就是要做的很大,一般大家族里祭祖后,每個小家庭都會一家切一塊,寓意團結(jié)和氣發(fā)財。

第五位“糍殼粿”一般以圓形為主,甜餡,味極美。

用料:外皮是用糯米粉,粘粉,白糖和成,餡料即是花生,橙皮,芝麻做成甜餡。

Ps:這個我前兩天剛做過。據(jù)說,甜掉牙。

(本小編攝)

大概長這樣,上圖,只有印花是我蓋……

另一個愛吃粿的省份,是廣西。

他們的過年年俗是:粿條

此粿條非彼粿條。

長相神似“草鞋”,寓意親戚朋友多走動來往。

據(jù)說,制作這粿條需要十幾道工序,從泡米、碾粉、撒糖、和面、攤餅、剪條、盤粿條……到下鍋,小編頭已經(jīng)大了。

需要酒。

陜西旬陽有一種拐棗酒,逢年過節(jié)就要釀。

拐棗,生長在秦嶺以南,被秦始皇以“萬壽果”命名,具有保肝護肝、開胃健脾、滋陰補腎的功效,可做酒、醋、飲料等

在這個釀拐棗酒的村里,老人幾乎承包了一切“年味兒”

熏臘肉、點豆腐、麻花粉條旺火燴……

 

總感覺出自他們之手的年貨,才有“年”的味道。

對于住在光明的深圳人而言,燒豬就是年味兒。

下面給大家推薦“下村燒豬”

(深圳新聞網(wǎng)記者 謝燕麗攝)

從挑選一只八十斤左右的生豬開始,經(jīng)過腌制、上叉、上皮、焙干,再以柴火燒烤,最后泥巴封蓋把肉煨熟。出爐刮去焦皮,外表皮金黃鮮亮,食之薄脆,肉質(zhì)酥脆,骨香,肥而不膩,不僅色澤誘人,皮脆肉嫩……

口水已經(jīng)下來了。

作為生長在海邊的深圳人,各種海鮮也跑不掉。

 

(深圳新聞網(wǎng)記者 陳蘇雅 鄭曉鵬 劉詩瑾 劉曉宇攝)

在小編眼里,深圳的年味大概就藏在這些美食中吧。

除了美食,年味兒也藏在你動手參與的每個瞬間。

湖南衡陽一倉庫工人,用牙刷寫對聯(lián)。

看來,字好不好跟筆真沒什么關(guān)系

字不好看,要咋參與?

只有貼春聯(lián)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

是參與了,就是暴躁了點。

傳說中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像小編這種,既不寫也不貼的,只能參與“過年消費”這個大project了。

錢就是這樣不知不覺溜達走的。

對于2021留深過年但嘴饞且手殘的打工人而言,

年味兒就藏在了爸媽寄來的年貨里。

有差點把冰箱寄來的爸媽↓↓↓

有17斤各種餡兒的餃子,


有蒸的醬的炸的臘的……

雞鴨鵝豬牛羊

還有一整只羊

和一整只塞在后備箱里的豬。

emmmm……挺好,這豬終于出了趟遠門。

操碎了心的爹媽,除了千里投喂,還要留字條教學。

 

如果再嫌棄教父母用智能手機太累,就想想他們今天的良苦用心吧。

無論你在哪兒,無論你和誰,都希望你幸??鞓?,不止新春~

祝大家暴富暴美暴帥!

最后,明天除夕,哪個瞬間讓你感覺過年了?

告訴我呀!

校審、制作:肖剛

文、繪圖:施冰冰

本版新聞均為視頻、微博截圖

編輯:劉曉宇


[編輯: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