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惫?jié)氣輪回,又是一年清明將至。清明既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好時節(jié),也是一個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由于遭逢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清明節(jié)注定不能再沿襲傳統(tǒng)模式,像往年那樣過。
盡管疫情在國內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但在全球疫情呈大流行暴發(fā)的態(tài)勢面前,聚集性反彈和輸入性風險仍然不可小覷。非常時期當行非常之策。早在3月13日,市民政局就發(fā)布了《關于2020年清明節(jié)期間暫?,F場祭掃活動的通告》,明確要求全市所有公墓、骨灰堂等殯葬服務機構暫停現場祭掃活動。這是出于“防聚集、防風險”的考慮,也是特殊情形下不得已的選擇。倘若在清明期間,大家都扎堆外出郊游、遠足踏青,或者都往殯儀館、公墓等殯葬服務場所聚集,進行現場祭掃,則很難保證不造成交叉感染,增加疫情傳播風險,消解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深圳暫停清明現場祭掃活動并非簡單地“一停了之”,而是順勢推出了變通措施,以盡量滿足逝者親屬寄托哀思、緬懷親人的需要。比如,3月30日“i深圳”APP上線了“網上祭奠”服務,市民可以通過網上祭奠通道進行“云祭掃”,在云端憶故人;西麗報恩福地墓園還推出了“代客祭掃”服務。這樣的因勢而為,關照了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有助于彌補市民不能現場祭掃的缺憾,有利于廣大市民從情感和心理上接受,進而為減少人群聚集創(chuàng)造條件,值得稱道。
理性追思,重于心而不必拘于形。清明祭祀,無論是憑吊先烈還是祭拜祖先、故親,都是為了表達哀思,繼承遺志,慎終追遠。這種情感表達并非只有通過現場拜祭形式才能達成。祭祀注重的是精神傳承,內心重于形式,無論在何地、以何種方式表達,只要內心虔誠,點一盞“心燈”、燃一炷“心香”,以居家追思、網絡祭祀等綠色、簡約的方式“遙祭”,依然能心到情到。畢竟,疫情當前,減少外出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防護,同時,保護好我們的健康也是對先人最好的告慰。
倡導綠色、簡約祭掃,既是出于疫情防控之需,也是基于環(huán)保、防火安全和文明考量。按舊習俗,清明集中祭祀要供奉祭物、點香焚紙燒祭品、燃放爆竹等,不僅容易導致交通擁堵、人員聚集,還容易造成攀比浪費、環(huán)境污染,甚至還有可能引發(fā)山火等安全事故,這樣的祭祀模式在當下已不合時宜。隨著時代的文明進步,清明祭掃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向新禮儀、新風尚邁進。鮮花祭祀、網上祭祀等綠色、安全、文明祭掃方式,則既可避免交通擁堵、火情風險、環(huán)境污染、疫情傳播等隱患,又不失對先人的緬懷之情,應予以大力倡導并踐行。更重要的是,還應倡導厚養(yǎng)禮葬。所謂“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老人在世時,要多盡孝道;老人去世了,則應從儉辦喪。讓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成為時代風尚,為后人留下綠水青山。
推動移風易俗,興文明祭掃之風,有賴于廣大市民的主動參與。不現場祭祀、不踏青祭掃,不扎堆、不聚集,既是對自身健康和公共安全負責,也是對戰(zhàn)疫最好的支持。深圳特區(qū)報評論員 謝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