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首頁>深圳新聞>深圳要聞>

深圳口述史|薛錚:為深圳建設“志愿者之城”貢獻力量

條評論立即評論

深圳口述史|薛錚:為深圳建設“志愿者之城”貢獻力量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從最初的學雷鋒式的模式,到如今擁有專業(yè)化、社會化、常態(tài)化的工作機制,深圳在志愿者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順?!皝砹司褪巧钲谌?,來了就做志愿者”,作為“志愿者之城”,深圳義工文化深入人心,已經成了全國一張響亮的名片。

▲薛錚與非洲村落的小孩合照。

2003年,我加入深圳市義工聯,注冊成為深圳市義工,義工號是8881,從此開啟了我十余年的義工服務人生。在這十余年,我?guī)头鲞^外省災區(qū),在深圳參加過眾多志愿活動,也在非洲經歷過長達一年的援建工作。伴隨著這些,深圳的志愿者事業(yè)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從最初的學雷鋒式的模式,到如今擁有專業(yè)化、社會化、常態(tài)化的工作機制,深圳在志愿者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作為“志愿者之城”,深圳義工文化深入人心,已經成了全國一張響亮的名片。

薛錚

1978年出生于陜西寶雞。廣東省和深圳市五星級義工,深圳市義工聯第四屆理事會副會長、總干事,曾擔任深圳援非志愿隊隊長?,F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委員、學生工作部部長、校團委書記、學工書院黨總支書記。

口述時間

2019年8月14日

口述地點

南方科技大學致誠書院

本期采寫

深圳晚報記者 唐文雋 實習生 張東燃

那年我加入了市義工聯,注冊成為深圳市義工。我的義工號是8881,算是注冊時間比較早的。

童年經歷促成赴深之緣

我在陜西寶雞長大,1985年,因父親在深圳工作,我來深圳游玩。在深圳,我實現了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坐出租車,第一次看50多層的高樓。當時國貿大廈正在建設,樓一天天往上蓋,這些都讓我感受到深圳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城市,我也因此對深圳充滿好感。

2002年,我從廣東工業(yè)大學畢業(yè),接到三個工作邀約,分別在深圳、廣州、珠海。經過深思熟慮,我選擇來深圳。我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市司法局做一名干警。第一天上班報到,從公車上下來,滿眼荒草(原梅林二線關),我隨手攔了輛摩托車,告訴對方我要去深圳市司法局一個下屬單位。結果司機載著我就往草叢里鉆,嚇得我從摩托車上一躍而下,質問司機怎么把我往荒草地里帶。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單位就在那片草叢后。

志愿者緣起:從參與到加入

2003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深圳市委員會選調工作人員,因想換個環(huán)境,我應聘轉到了團市委的學校部,主要負責全市學校的共青團和少先隊工作。當時團市委跟深圳義務工作者聯合會在同一棟樓里辦公,有業(yè)務上的往來,我也因此接觸到義工活動。

我第一次做義工是因為叢飛。當時叢飛要到監(jiān)獄做慰問演出,演出前,義工伙伴找到我,問我是否能跟叢飛一起去,我在市司法局待過,對這方面比較了解,于是我欣然應允。那是我做的第一場志愿者活動。

后來我還參與了一些志愿者活動,比如跟隨義工志愿服務隊去勞教所進行幫教、在仲裁大廳開設咨詢點,為不懂法律的外來建設者做法律咨詢等。慢慢的,我開始喜歡上做義工,所以那年我加入了市義工聯,注冊成為深圳市義工。我的義工號是8881,算是注冊時間比較早的。

2008年汶川地震,我們響應深圳市對口援建的號召組隊支援,對口扶持甘肅隴南。隴南的房子多是以土木結構為主的,甚至還有些土坯房,所以受災非常嚴重。我們當時做了一系列幫扶活動,比如接重災區(qū)的一些家庭的孩子來深圳,組織深圳大學生去隴南進行支教活動等。

大家到非洲自然而然涌現出對祖國的歸屬感,因為在當地,中國人很受尊敬。

20名志愿者共赴西非

2009年,“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2009深圳·多哥項目實施,吸引了150多名高校畢業(yè)生、在職人員、“海歸”踴躍報名。經過筆試、面試、體檢等多輪嚴格選拔,最終確定的20名赴多哥志愿者來自深圳的不同領域,包括8名通訊專業(yè)人員、8名體育教練、2名中文教師和2名中醫(yī)醫(yī)生。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39歲,最小的24歲,我也參與其中,并出任志愿者服務隊隊長。

我們去的志愿者崗位分為信息化、體育教育、語言教育、大學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20個志愿者,每個崗位大概兩到三個人,分為兩組,一組在多哥卡拉市,一組在多哥首都洛美市,我是在洛美。人數和援助方向都是根據多哥提出的需要招募的。

我負責的工作是信息化,更專業(yè)的由一位中國移動的職員和一位深航電子信息的技師負責。我們主要幫他們組建辦公的網絡,解決計算機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幫助他們提高辦公信息化的程度。

應對文化沖擊與惡劣條件

西非多哥是全世界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環(huán)境非常惡劣,平均壽命較低,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瘧疾和艾滋病、白血病。

我去的洛美市便是如此。洛美雖然是多哥首都,但基礎設施比較差。雨季天天下雨,幾乎沒有一條路是平的。為了應對雨季,每次下雨志愿者都要在門口挖土填坑,否則無法出門。

文化差異也令人印象深刻。我們有一個志愿者在街上需要扔紙屑,滿城市找不到一個垃圾桶,最后沒辦法,看到某個角落有一小堆垃圾,就放在那兒了。結果這一行為被一個非洲朋友看到,把那名志愿者批評了好久。扔垃圾不可以,但隨便便溺可以。在當地街上,我們隨時能看到有人在隨地大小便。這種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對我們沖擊很大,所以我們在做志愿服務時會很小心,害怕觸碰到他們敏感的點。

我們后來才知道,由于城市沒有污水處理系統(tǒng),當地老百姓在家里上廁所,需要挖一個排污坑,將抽水馬桶里的污水排入坑內。待污水滿了,他們得租一輛很貴的抽污水的車,將污水抽干凈后繼續(xù)使用。而對于當地居民而言,這是一筆巨大的費用。

當地醫(yī)療條件也比較差。醫(yī)院只負責治病,藥和醫(yī)療器械是其他公司負責,醫(yī)藥分離。手術前,醫(yī)生會給病人開一個清單,列出做手術和治療需要的所有東西,病人則對照清單去購買。很多人沒錢,往往在攢錢中就因病情惡化而無法醫(yī)治了。多哥幾乎沒有工業(yè),所以大部分工業(yè)物資都是進口的,相對較貴,看病是當地居民其中一項重大開支。

我們駐地有個非洲工人,一次他家里孩子得了瘧疾,買不起藥,正好我們有備用藥,就直接送給他的孩子用了。他留著眼淚用法語反復跟我說,如果不是我們,他孩子肯定沒錢醫(yī)治。

在不同的志愿文化中實現志愿服務價值

我們國家的對外援建工作有些是項目型,比如網絡搭建,我們離開之后網絡還在,只要教會他們怎么用就行。有些是接力型,比如孔子學院,我們這一批離開,后面也會陸續(xù)派人過去。有些項目,比如散打,我們去培訓了一批散打隊員,他們當時在非洲錦標賽拿了好多個獎,退役后就當教練,自己傳幫帶。有些學漢語的,后來就到北京或者當地中國公司工作了。

醫(yī)療方面,我們不僅是治病,更是傳播中醫(yī)文化。非洲人有個特點,搬運東西時用頭頂,三四十歲頸椎病就很厲害。剛開始我們帶了1000根銀針,免費針灸治療,但沒人敢試,直到有一個人忍受不了病痛試了一下,之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大受歡迎。后來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們,我們后續(xù)又從深圳快遞了2萬根銀針過去,很快就用完了。

各國之間的志愿服務形態(tài)差別也很大。我們碰到過法國、韓國、美國的志愿者,有些是“旅游式”志愿者服務、有些是“體驗式”服務、有些是專項服務,各有特點。我們與他們有著比較大的區(qū)別,我們通過意見征求,受援助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招募什么樣的志愿者服務。志愿者服務形態(tài)跟國家文化關系很大,中國志愿者服務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某些情況下,我們國家組織志愿服務的動員方式、對接方式效率相對比較高。

我覺得做志愿者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在那邊成立了臨時黨支部,最后回來時,志愿者全都入黨了,包括參加服務的留學生。大家到非洲自然而然涌現出對祖國的歸屬感,因為在當地,中國人很受尊敬,他們的醫(yī)院全是中國人建的。同時,西非跟中國相比,無論是治安、穩(wěn)定程度、繁榮程度,還是醫(yī)療環(huán)境、衛(wèi)生條件設施,都有著很大的差距。

志愿者的注冊數量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大家參與度高了,也逐漸對志愿者組織有了了解和認同

深圳的志愿者歷史從一部電話說起

從多哥回來后,2010年,我調到團市委權益部,負責志愿者工作。后來團市委又把志愿者工作從權益部中分割出來,單獨設立志愿者部。

深圳志愿者所謂的“常態(tài)化、社會化、組織化”是指用非穩(wěn)定的志愿者人力資源解決穩(wěn)定的社會需求的問題。組織化的保障就是開發(fā)志愿者崗位,為公益事業(yè)做背書,社會化動員是為公益崗位組織了志愿者力量。

深圳志愿者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深圳志愿者起源于一條熱線電話服務。深圳經濟特區(qū)成立后,祖國各地的熱血青年來深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遠離家鄉(xiāng),無依無靠,除了工作其他精神文化生活匱乏,遇到困難束手無策。面對這些問題,團市委于1989年9月20日組織了19名熱心人士組成義工隊伍,開通“關心,從聆聽開始”青少年服務熱線電話,為遇到困難的來深創(chuàng)業(yè)者提供幫助。1990年4月23日,由46名義工組成的市義工聯在民政局注冊成立,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義工團體。

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深圳市義工條例》的正式頒布實施。這是內地第一部以義工服務為內容的法規(guī)。條例出來后,權責更加清晰,比如志愿服務中,主管部門是誰,什么人才能參加志愿者,志愿者的權益怎么保障,這些都用法律的形式進行了確認。通過法律讓志愿者工作更規(guī)范,這是志愿者發(fā)展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志愿者之城”道路越走越寬

第三個里程碑是2011年,深圳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下簡稱“大運會”)。這是深圳第一次承接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全世界許多國家的人來到深圳,需要大量的城市服務。我們當時動員了100萬的志愿者,去完成城市中很多基礎建設的測試,最后實現了極低的差錯率。整個城市對志愿者的印象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

大運會之前,全市的注冊志愿者只有一二十萬,大運會之后就迅速壯大到100萬了。志愿者的注冊數量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大家參與度高了,也逐漸對志愿者組織有了了解和認同。

2011年之后,深圳留下了許多大運會志愿者工作的文化,比如U站。大運會時我們在城市里面布了58個U站,主要分布在大運會的賽事、物流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如今U站已經有100多個,且成為一個文化標志,只要有U站的地方,就是志愿者服務常設的崗位。類似這樣的東西留下了不少,像現在很多場館里還保留著一些志愿者的標識和標志,形成了志愿者的文化產品、管理制度等。

2012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設目標指引》,目標指引從社會參與、志愿組織、社區(qū)服務等6個方面20項目標,為深圳勾勒了“志愿者之城”的建設藍圖。

至此,深圳市“志愿者之城”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暢。

深圳最大的魅力是讓人沒有陌生感,無論你是在這住了10年、8年,還是剛來了10天、20天。

打造一所不一樣的大學

2015年,我調到南方科技大學(下簡稱“南科大”)任團委書記兼學工部部長。南科大是一所書院制大學。“書院”是南科大全面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以學生公寓為核心,若干棟公寓樓及相關的配套設施組成一個書院,各書院有自己的名字、文化、傳統(tǒng)、活動和非正式的教育課程、輔導咨詢、興趣社團。

在本科教學方面,南科大采取“1+3”或“2+2”培養(yǎng)模式,即大學第一個或前兩個學年不分專業(yè),實行通識教學,強化學科基礎和人文知識。從第二或第三學年開始,學生可選擇主修專業(yè)。學校實行學工、團委、書院“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學校提出“做精”書院,讓書院回歸育人本位,發(fā)揮教育和思想引領的職能。

南科大在嘗試一種個性化的教育方式,好處是把更多的自主權給了學生,當然也有不足。南科大與中國傳統(tǒng)大學教育方式相比各有特色,但我們想做一個不一樣的大學,這種差異性可能要通過10年、20年,甚至30年后才能看出來。但我們堅信我們的教育理念更符合現代科技大學培養(yǎng)人才要求。

日新月異的深圳

從2002年到2019年,這個城市的變化太快了。我2012年第一次看見南科大時,這片地方還是黃土地,只有孤零零的一棟樓。2015年進入這里,我不敢相信,那時已經是一個美麗的校園了。深圳的變化跟南科大一樣,日新月異。

深圳最大的魅力是讓人沒有陌生感,無論你是在這住了10年、8年,還是剛來了10天、20天。生活在深圳很自然、很舒服。

深圳很年輕,也充滿著希望。作為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大都市,它的發(fā)展動力很強,市場敏銳度也非常高。許多學者都認為深圳是中國的“硅谷”,因為深圳是最具有硅谷氣質的一個城市。在深圳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敢想,就能做。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