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wǎng)首頁>深圳評論>社會熱點>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系緊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

“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系緊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

分享
人工智能朗讀:

聯(lián)接中外,溝通世界。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開幕音樂會在深圳音樂廳舉行,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波蘭、哈薩克斯坦、斯洛伐克等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家與深圳交響樂團組成“一帶一路”節(jié)日交響樂團,共譜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和諧共生、和睦共融的華章。音樂會拉開了為期23天音樂季的序幕,從3月25日到4月16日,來自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12個藝術團體的700多位中外藝術家,將帶來16場各具特色的國際精品演出。(3月26日《深圳特區(qū)報》)

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jīng)得到了100多個國家的響應,除了在經(jīng)濟領域方面合作開展得紅紅火火,在文化領域的交流互鑒也在不斷深入,各式的藝術節(jié)、文化類活動相繼舉辦。深圳在全國率先舉辦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國際音樂季,是對“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豐富,以音樂藝術為紐帶,推動沿線各國文明互鑒和民心互通。

舉辦包括國際音樂季在內(nèi)的人文交流活動,實際上是對“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先行理念的體現(xiàn)。“一帶一路”不只是一個空間概念和經(jīng)濟合作戰(zhàn)略,更是一個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基礎之上的文化影響力范疇,是用文化將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而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戰(zhàn)略架構(gòu)。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有著良好的歷史傳統(tǒng)。古代中國許多物質(zhì)文化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對促進西方近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學、數(shù)學和醫(yī)學等知識,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開展豐富多彩的現(xiàn)代人文交流活動,既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也有助于夯實現(xiàn)代“一帶一路”合作的民意基礎。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當代社會,國際和地區(qū)之間在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都包含著文化的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是基礎和紐帶,如果文化上存在差異和誤解,就會對其他方面合作產(chǎn)生巨大障礙,甚至會形成“修昔底德陷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四種文明、上百種語言并存,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建立深層次的互信、互聯(lián)與互通,就很難實現(xiàn)“一帶一路”倡議所寄望的“五通三同”目標。

由于多文明多語言所造成的巨大文化差異,要想實現(xiàn)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難度更大。作為倡議方和東道主的中國,必須要從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努力架構(gòu)起溝通世界的文化橋梁。音樂作為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翻譯的語言,無疑是可以在不同文明、不同語言之間探尋共同的最佳方式。音樂的溝通和感染,是能夠沁入心脾、穿透靈魂的。在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上,各國音樂家共同唱響和協(xié)奏“一帶一路”的美妙旋律,用音樂來表達對“一帶一路”的美好祝愿和各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促進彼此間的文化認同和互信尊重。

在開幕音樂會上,我們聽到了中華文化的自信之音,一曲嗩吶獨奏《百鳥朝鳳》演繹傳統(tǒng)樂曲與交響樂的合鳴,一首男高音獨唱《<臨安七部>之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唱出了最美中國風;我們聽到了東西交融的協(xié)奏之音,印度的西塔琴與西方的交響樂洋溢出的異域風情,加拿大女高音唱起中國歌劇《白毛女》的別樣情調(diào);我們聽到了百人合唱的洪鐘之聲,由中國、加拿大、保加利亞四位歌唱家領銜,深圳和香港、澳門代表組成的百人合唱團,用激情澎湃的宏偉樂章頌出了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一帶一路”深邃內(nèi)涵。

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開啟了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也為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奏響了美妙的前奏。悠揚在深圳上空的動人曲調(diào),正是為“一帶一路”廣闊前景和美好未來擊節(jié)而歌,我們期待著音樂的精靈舞動起更加曼妙的英姿,吸引沿線各國人民都能步入文化交流合作的大舞臺中攜手共舞,讓“一帶一路”中文化包容的底色更加鮮亮。(南方網(wǎng)胡蔚)

[責任編輯:鄭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