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深圳新聞網(wǎng)首頁>經(jīng)營中心頻道>藝術(shù)>焦點>

劉江衛(wèi):兵馬俑博物館里的修復一哥

劉江衛(wèi):兵馬俑博物館里的修復一哥

分享

這群大國工匠有什么特別之處?手藝神秘何在?今天,我們的這位主角劉江衛(wèi)給出了親切生動的答案。

2010年,劉江衛(wèi)用了近三個月修復這個俑頭,其彩繪保存程度非常好。

兵馬俑名滿世界,兵馬俑修復師功不可沒。盡管兵馬俑修復師已走進央視《大國工匠》,但他們的工作狀態(tài)、精湛技藝、特殊貢獻仍少為人知。那么,這群大國工匠有什么特別之處?手藝神秘何在?今天,我們的這位主角劉江衛(wèi)給出了親切生動的答案。如今,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中入門最早、資歷最老的修復師。

1 從辦公室走進修復室

劉江衛(wèi)與兵馬俑的初見是在上初中時,當時銅車馬正在發(fā)掘中,爸爸專門帶他去看。

1987年,兵馬俑博物館公開招聘,不到20歲的劉江衛(wèi)進了館里辦公室工作。當時銅車馬正在館里的保管部進行修復,從小就喜歡拆拆裝裝的劉江衛(wèi)沒事兒就跑去趴窗戶。

三年后,當主任問他想去哪個部門工作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物修復。初學乍練,從文物包裝,到加固隔梁時拌水泥、鋼板除銹,再到給老技工們打下手,汗沒少流,虧也吃過。現(xiàn)在大件文物都用機械吊,那會兒可都是人工抬——想把一匹陶馬搬上架子得七八個人一起手搬肩扛。為增加修復保護成型后陶馬軀體的強度,他鉆進陶馬腔里加里襯,差點被酒精熏暈;翻模被石膏燒得手褪了一層皮……“那時候很苦,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有興趣!”

和我們拼圖不同,文物是立體的,大型、復雜的,要分多個局部分別粘接,不但要頭腦中勾畫立體圖,還要講究歸位的次序,考慮后面的部分是否放得進去。前面一個小問題,都會導致最后合拼時茬口對不上。而且,修復師手中的每一個碎片都是惟一的,已粘接上的殘片輕易不能打開重來,那樣很可能對文物造成新的傷害。

當年為了修復銅車馬,從四面八方調(diào)來了許多人,劉江衛(wèi)的師傅方國偉來自陜西鼓風機廠。方師傅是個巧手人,車工、鉗工樣樣行,活兒好做事認真,“不能湊合”。跟著這樣一位好師傅,劉江衛(wèi)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2 一號坑里的大海撈“片”

每一個第一次站在兵馬俑一號坑面前的人都會被那千軍萬馬的雄壯所震撼。我們很難想象,經(jīng)歷焚燒、坍塌、山洪沖刷,相互堆積疊壓,它們出土時有多凌亂、殘破。是文物保護工作者一兵一馬地重組了這支令世界瞠目的大軍。

1994年,劉江衛(wèi)進入一號坑,開始帶隊對兵馬俑的集中修復。此前,兵馬俑的早期修復是由考古隊進行的,1993年轉(zhuǎn)交給保管部。那年他只有25歲,卻成為世界最著名文物的修復負責人,最多時手下有三十多人。

他接手的是一個世界級的大項目,也是一個工程量巨大、遺留問題眾多的“硬骨頭”。在修復區(qū),一米寬、七八米長的塑料膜上堆著數(shù)以萬計的陶片,長長的好幾大溜兒。

劉江衛(wèi)帶著修復組做的第一件事是分類。這一分就是半年。

修復時,每個俑都是從腳往上拼,往往先用扎帶臨時固定,等整個形狀基本拼對出來再粘接。每個碎片則要參考探方、過洞等出土信息,逐一辨認身份,避免它們跟錯了“主人”。這么多碎片在一起,有的資料不全,沒有編號,無法確認;有的頭在這個過洞,胳膊卻跑到那個過洞了。站立的陶俑比跪射俑更難,因為他們重心高,出土時往往破碎得更為嚴重。有時缺那么一片,翻來覆去就是找不著,真是大海撈針的感覺; 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意外之喜也有。但缺失較多的,劉江衛(wèi)堅持等——盡量不去補全,他說:“咱干的是良心活兒?!?/p>

兵馬俑的修復是名副其實的慢工出細活兒。事實上,從兵馬俑被發(fā)現(xiàn)至今,43年過去了,擁有6000多件陶俑的一號坑,已修復的俑、馬共計1300余件。它們是一代又一代修復師經(jīng)年不輟的成果。

今天,如果你來到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在一號坑展廳后部,坑底有一小片修復工作區(qū),每個上午都可以看到修復人員在那里工作。

[責任編輯:陳曉玲]